• 暂无栏目

团学工作

点亮青春之火,续播非遗文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23 13:50:02 浏览次数: 【字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4年7月18日至21日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溯源纸墨,寻迹考‘砚’”社会实践团队秉承着躬行践履的实践精神,踏上了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与黄山市歙县的旅程,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考察研究传统文房四中“纸”、“墨”、“砚”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用青春的汗水挥洒出乡村实践的美美画卷,用星星之火,为非遗文化点亮一片希望的燎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少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溯源纸墨,寻迹考‘砚’”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合理安排实践行程,为宣传弘扬非遗文化的事业添砖加瓦。

7月18日,实践队首先来到宣城市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并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实地调研,为制作宣纸这项非遗技艺的发展和创新建言献策,助力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

7月20日上午9点30分,实践队前往歙县的方学斌砚雕艺术馆,在馆内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细心教导下对砚台的时代背景和近些年来的创新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7月20日下午1点30分,实践队前往了当地的老胡开文墨厂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徽墨的基本原料及其生产流程,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坚定了宣传弘扬非遗文化的决心。

工序六道,技艺千年

——宣纸制作与艺术共生,与文化共存

2024年7月18日,实践队队员来到宣纸文化园,他们认真学习和非遗文化传承人耐心教导的模样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据悉,与书画纸和其他纸相比较,宣纸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特性。在园区负责人陶师傅的介绍下,实践队了解到安徽省泾县是中国宣纸的发祥地,因宣纸制作选材要求极其严格,所谓“纸之制造,首在于料”,泾县境内的青檀树皮纤维是制造优质宣纸的最佳原料,这使得宣纸具备了纯白细密、绵韧而坚、百折不损、不蛀不腐等特点。

选材、制浆、捞纸、晒纸、检验、剪纸……制作宣纸的一道道工序,实践队员们了解颇多,收获满满。陶师傅告诉实践队队员,宣纸生产工艺极其复杂,粗略来分,可以分为选材、制浆、捞纸、晒纸、检验和剪纸等6道工序,均为手工制作。而其中捞纸、晒纸和剪纸3道工序,则几乎决定了一张纸质量的好坏。

陶师傅说:“捞纸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成为一名熟练的捞纸师傅起码需要几年的时间。纸张的厚薄均匀全凭经验,每张宣纸的重量都需要控制在标准正负一克的范围内。手抖一下就又有可能会报废。”

团队在陶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了宣纸的制作,从实际行动中也发现制作宣纸的不易,真正了解到什么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为了适应现代印刷需求,研制出了能印刷的宣纸。然而,这些技术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手工技艺相悖,使得宣纸业面临两难境地。

据团队了解到,近些年,随着书画纸的发展,宣纸的产量有所下降,学习宣纸制作技艺的人也在逐渐减少,很多都是老师傅在从事这项工作并传薪接火给下一代。

宣纸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它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和创作灵感的重要工具。例如,在书法中,用宣纸题字可以展现出层次分明的墨色和骨气兼蓄的气势;在绘画中,宣纸能很好地表现水墨的渗透效果,使作品层次分明、浓淡适宜。

在当今数字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时代,宣纸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功地将文化的力量和人文的深度融合在一起,点亮了更多人心中的文化自信。实践队队员致力于让宣纸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运用专业知识设计了宣纸主题的文创产品,进一步推广宣纸文化.

总之,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其历史、制作工艺、分类及文化意义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呵气生云,贮水不涸

——歙砚与徽墨齐飞,传承共创新一色

7月20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山明水秀的黄山歙县。第一站是坐落于歙砚城方学斌砚雕艺术馆,团队有幸受到了民间文化传承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学斌先生及夫人周晖女士的亲自接访。一进艺术馆,各种美轮美奂的砚雕作品就令人目不暇接。

周老师在带领实践团队参观艺术馆里各种手工制作的砚雕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歙砚的历史和艺术文化地位。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周老师讲解并且做了详细的笔记。

实践团队在歙砚城还参观了歙砚的制作流程。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每一方砚台的制成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都离不开雕刻家体力和精神的大量投入。这有助于维系文化根基,帮助团队更好的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已有两百余年历史的老胡开文墨厂。实践团队参观了取烟、和料、制墨、雕刻、描金等十多个工艺的车间。墨厂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答疑解惑,知无不言,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之后,每一位成员都分享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并对笔记进行补充和完善。

暑假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参考自己的笔记给家人和朋友讲述了歙砚、徽墨的相关知识,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学习和口才能力,而且能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促进了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有幸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独到的见解,使得实践队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远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认知的提升不仅加强了实践队成员的文化自信,而且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这一过程体现了淮北师范大学所倡导的“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行动践行教育理念。实践队成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将持续践行这一教育理念,让该理念在各个领域中大放光芒。

1878018aa9a0451f93c02ab9f48ccab2.png

f02867118d1a42f8b5ef69230df8565b.png

ac350e4aa3ac4f649ec04c1e77dc68a0.png

b663f6cbdb2b4206953cfd7d09684bc9.png

646a2479efe84f1d80e7cbc83800ca7f.png

0bbaeee3eaff4e7b9de9be9bd0829f4e.png

618e2efb86b940a48f44ca8e48cab8b5.png

05d40f9cfd46474aa971d035712354fc.png

28bf9eb9b20443e8a7f72420016f5c07.png

e707d9610834427bb8ab475267416e59.png

(图:杜玉茹 甄雯雯  文:张步健 张菁华  /  审核:陈梦秋



终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