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周年校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举办庆祝建校50周年 校友学术报告会
9月12日下午,在全校欢庆建校50周年之际,我院校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俊平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建教授和吉林大学张宇模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分别作了题为《高稳定性超疏液涂层研究、应用与探索》《活力地球-Dynamic Earth》《有机电致变色染料》的学术报告。校友报告会由执行院长曹静主持。
张俊平教授介绍了仿生超疏液表面在理论创新、制备方法和潜在应用等方面取得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指出其产业化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张俊平展示了他们课题组以有机硅化学、聚合物/硅酸盐黏土纳米复合材料为基础,针对超疏液表面共性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交叉研究,制备了综合性能优异的超疏液表面,实现了其产业化和在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5G天线罩/雷达罩防雨衰、新能源设施防结冰等),进一步研究了它们在实际应用和潜在应用中的科学问题。
黄建教授以浅显易懂的方式,结合化学研究手段,讲述宇宙形成的星云假说、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大气的形成和演化、生命的形成、地球内部如何运转等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张宇模教授阐述了电致变色材料具有独特的记忆效应、器件易于构筑的吸光调控模式等优点,以及在吸光显示、变色玻璃及自适应伪装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和价值。张宇模通过设计和构筑电化学反应的非共价键,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该类电致变色材料将电响应型材料和开关染料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了出色的双稳态特性、优异的着色效率,拓展了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设计思路。
整场报告会气氛欢快、热烈,与会师生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细致的交流与讨论,深受启发。
校友简介:
张俊平,2003届化学专业毕业生。研究员/博导,资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政协委员。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2009-2012年,瑞士苏黎世大学物理化学系博士后,2012年8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在Science Adv、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通讯/第一作者SCI论文170余篇,被引>1.3万次,H因子66,2021-2023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出版专著多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主持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工局重大专项、甘肃省创新群体、江苏省双创人才等项目3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次)等奖励。
黄建,2007届化学专业毕业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1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联合培养。2012-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任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员、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金属稳定同位素(例如Mg、Fe、 Cu、Zn)和壳幔物质循环研究。在Geology、GCA、EPSL、JGR、CG、CMP、Lithos、JMG、NSR等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2篇(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面上和优青项目,作为科研骨干参与973、国家重点研发和基础科学中心等项目。2019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3年被评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9年荣获本科招生“先进个人”奖;2024荣获“华为奖教金”。
张宇模,2009届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获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担任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电致变色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等。长期从事电化学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
(文、图:苗涛 / 审核:曹静、杨振兴)
用户登录